欢迎访问重庆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重庆教育考试院www.cqksy.cn为准。
    城市:
    自考查询:

    00800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2021-06-21 20:04:40   来源:重庆自学考试网    点击:

      我们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00800经济学(知识点汇总),欢迎进入自考交流群寻找更多的自考小伙伴!

      00800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第1部分
     

      1. 经济学定义:两种形式的(

      经济学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它考察人们如何处理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性手段之间的关系( 2)经济学是研究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

      他组织如何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科学

      2. 机会成本 : 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挺大收益。

      3. 经济活动:是各种经济单位使用资源或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相互交换以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增加经济福利和财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

      4. 微观经济学 : 也叫“小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它所涉及的是个体经济单位如何做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个体经济单位的选择受到价格的影响,因此它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建立的两个假设条件:第1是理性人假设,也被称为经济人假设,其本性被假设为利已的。第二是完全信息假设,对信息具有完全的知晓。

      5. 宏观经济学:又称为“大经济学”它研究的是总体经济行为与总量经济关系,要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社会的总产量、总收入、价格总水平和就业量等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中心,因而也被称为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6.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二者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经济学体系中的两个部分,二者是相互补充、互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学考察既定资源条件下个

      体经济单位选择的后果,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微观经济学中假定不变的资源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7. 生产要素(也称经济资源)投入生产过程用于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的经济资源。生产要素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劳动:指人类在生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土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资本:是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并用于进一步生产的物品。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是无形的生产要素。

      8. 生产要素配置:是指经济社会如何运用这些资源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基本资源配置问题。就是所说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9. 经济学的本质 : 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经济模型基础上,一般用图表或数学的形式描述。

      (一)经济学使用的科学方法:

      经济学它在什么意义上是一种科学呢?它和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学科相似吗?

      答:( 1)经济学使用科学的方法:经济学家使用的方法在很多地方和自然科学家们使用的相同两者都试图建立用于解释和预测的理论或模型;经济模型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原因做出一些相关假定之后建立起来的;建立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经济现象,经济模型的另一个作用是预测,一个经济模型的有效性还要接受来自于实践的检验。

      ( 2)经济学又不同于自然学科:经济学研究对象往往涉及到研究者本人;设定的模型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得到反复的实践检验;经济学试验的损失可能很大。

      (二)经济学是社会科学 :社会的意义是什么?经济学家能做什么?

      尽管经济学和自然科学使用的模型相似但经济模型并不像自然科学模型那样可以作出准确的预测。原因有二,第1是因为经济学不可能做有条件控制的实验。第二人的行为之间的差异是经济模型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困难。由于这些原因,经济学中不同的模型之间差别很大,每一种所做假设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

      (三)经济学和政策

      实证的观点:是对事实进行描述,它要说明的是有关现象是什么的命题。实证命题可能对也可能错不过可以通过事实来加以检验。规范的观点:是对价值作判断的一种描述,它要说明有关应该是什么的命题。

      经济学家通常用实证的方式对政策起作用,但他们也不能做规范的判断。

      10.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具体形式。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二者的混合是主要的经济体制。在解决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上重要区别之一在于政府控制经济的程度。

      11. 自由市场经济的特点( 1)市场没有政府干预( 2)经济活动完全由企业或个人自行决定( 3)市场机制高效配置资源。

      12. 自由市场经济如何实现资源配置?

      借助于当事人的下列行为实现的( 1)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挺大化的利润( 2)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力图使货币收入体现出挺大的价值( 3)每个人自由做出他们的经济选择( 4) 企业和消费者做出的供需决策相互影响从而决定市场价格( 5)通过市场价格的自发调节资源朝着价格高的用途上配置。

      13. 计划经济(命令式经济)的特点( 1)经济活动完全由政府主导( 2)从三个层面对经济进行配置,包括:现在消费和未来投资之间、各行业各企业间分配生产要素、在消费者

      之间进行产出的分配。

      14. 对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两种经济体制的评价?

      自由市场经济优势 :自发起作用不需要昂贵和复杂的官僚机构来协调,对变化的需求和供给情迅速做出反应以便把资源配置到需要它们的地方。

      劣势 ( 1)垄断( 2)缺乏竞争和高利润使公司失去高效率的动力( 3)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分配 (4) 一些公司的行业会对社会有害( 5)私有企业 不儒生产一些对全社会有利但对自身无利的产品( 6)可能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可能出现高失业率和秤下降的衰退以及价格上涨( 7)可能会鼓励自私。

      计划经济优势 :政府会对经济总体进行考虑而使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符合特定国家的目标。

      劣势( 1)经济越庞大和复杂,对做出计划的关键性信息进行收集的分析的任务越大,计划就越复杂可能会导致管理费用昂贵( 2)可能包含着资源的无效使用( 3)很维给出适当的动机促使工人和管理者在不降低品质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产品( 4)在资源分配收完全由国家分配会导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个人自由 (5) 政府可能会强制执行计划,不得人心 (6) 如果按计划进行生产,消费者却根据自己的意愿消费政府会遇到产品短缺或过剩的问题

      15. 混合经济是指即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

      16. 混合经济中政府都调节什么?

      ( 1)通过税收补贴或直接控制价格来调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对价格( 2)通过收入税、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资 、利润、房租等来调节相关收入( 3)通过法律、直接提供产品和服务、税收、补贴或国有化来调控生产和消费的类型( 4)能过使用税收和政府开支、控制银行借贷利息、直接控制价格、收入和汇率来控制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支出赤

      字的平衡等宏观经济问题。

      17. 中国经济体制中计划经济弊端主要表现在 ( 1)在所有制关系方面搞“一大二公”, 单一化, 把社会主义等同于全民所有制 ( 2)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 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同时又把计划经济等同于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4)严重的后果是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表示一国在既定的资源与既定的技术条件下所能产的挺大数量的军用品与民用品的组合。生产可能性曲张凹向原点表明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是什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同时也界定了中国经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做些什么?要认真抓好四个互相联系的重要环节 (1) 转换国有企业物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 2)加快市场培育( 3)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4)混合经济中政府主要是调节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而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政企分开

      第二部分

      1. 市场:是指从事某一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

      2. 行业:指为同一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产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

      3. 市场竞争程度的强弱按厂商和市场可划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

      4. 市场机制:指市场本身的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包括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

      5. 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完成的,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通过价格调节来协调整个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使得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价格机制能对经济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在于价格可以完全而迅速地自由变动。价格机制解决了微观经济学提出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资源配置的问题。价格机制是经济学的核心。

      6.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什么?

      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挺大的价值。确实,他通常即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样做时,他受到一只看不见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促进社会的利益。

      7. 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

      8. 需求量: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消费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被称为需求量。

      9. 需求规律: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下降,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10.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为什么会遵循需求规律?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替代效应: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产品,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为购买该商品

      11. 消费者对一种商品的需求可以由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加以表示。商品的需求,可以把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在一张坐标图中,即可以得到商品的需求曲线。纵轴表示

      价格,横轴表示需求量。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服从需求规律,因而 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 的,它的斜率是负数值,当价格越高,需求就越少。

      12. 影响需求量除价格还由其他因素( 1)消费者的偏好( 2)替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 3)互补品的数量和价格( 4)消费者的收入( 5)收入分配( 6)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3. 什么原因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如何移动?

      答:除价格以外如果其他决定因素的变化引起 需求上升,需求曲线就会向右移动 ,反之,其他决定因素的变化引起 需求下降,则需求曲线向左移动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 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是需求的变化 , 而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是需求量的变化。

      14. 需求函数为: QD=D(P,,P1,P2, , , m,B,Pe) , 需求量 QD,该商品价格 P,消费者的偏好 Pr ,相关商品价格 P1,P2, , ,消费者的收入 m,收入分配状况 B,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 Pe.

      线性需求函数表示为: QD=α -bP。

      15. 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16. 供给量:对应于一个特定的价格,生产者对商品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

      17. 供给规律:商品价格上升,生产的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数量减少。原因:( 1)当生产者供给数量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增加单位供给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会增加( 2)商品价格越高,生产这种商品就越有利可图 (3) 在特定时间内,商品价格维持在高水平,新的生产者就会进行其中开始进行生产,总的市场供给量增加。

      20. 生产者对产品的供给可以由供给表和供给曲线表示。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供给量。一般为说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但有时它们有可能是垂直、水平的,甚至向左上方倾,主要是依赖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者对价格变化所做出的反映。

      18. 决定供给的其他因素: (1) 生产成本,生产成本越高,利润越低,成本增加时,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导致生产成本变化的原因为: A投入品的价格变动; B生产技术的变化; C

      企业组织的变化; D政府政策的变化 (2) 替代产品的价格 (3) 连带产品的价格 (4) 自然灾害和其他无法预期的事件 (5) 生产者的目的 (6) 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9. 什么原因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如何移动?

      供给增加时会向右移动, 供给减少时供给则向左移动。供给曲线上 点的移动是供给数量的变化 ,供给 曲线的移动是供给的变化 (供给量变动:商品自身价格原因造成。 供给变动: 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造成。)

      20. 供给函数为: QS=S(P) , 供给量 QS是价格 P的函数。 用线性供给函数表示为: QS=-c+dP。

      21. 均衡价格:指使得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价格,均衡则是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平衡点,这是使买卖双方都愿意接受并保持下去的状态。均衡数量:指在均衡点处,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愿意接受的数量。 25. 均衡价格的决定是 : 市场的供求力量自发调节和作用下形成的。

      均衡价格的变动 : (1) 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点变动:需求增加,均衡价格提高,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2) 供给的变动: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22. 供求定理:需求或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数量的影响通常被称为供求定理。其核心是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移动会形成新的均衡点,从而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23. 弹性:常用来表示一个经济变量相对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如果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是用来表示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

      对变化对于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相对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 弹性公式为: 弹性系数 =因变量的相对变化 / 自变量的相对变化 。即:е =(△ Y/Y)/(△ X/X )=(△ Y/ △ X)*( X/Y)。

      24. 需求的价格弹性:又称需求弹性或价格弹性,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为: 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对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的比值即 е P=(△ QD/ Q D)/ (△ P/P) =(△ QD/ △ P) * (P/QD)。

      (1)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的符号,需求曲线一般向右下方倾斜,价格弹性系数为负数值,但实际应用中以正数值表示; (2) 弹性数值的大小: е P=0,需求完全无弹性; 0<е P<1, 需求缺乏弹性; е P=1,需求为单一弹性价格与需求量以相同比例变化; 1<е P<+∞,需求富有弹性; е P=+∞,需求具有完全弹性价格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需求量的极大变化。

      25.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因素: (1) 替代品的数量和替代程度 (2) 用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在总支中所占的比重 (3) 时间:即相应于价格的变动人们调整需求量的时间

      26.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支出的关系:即总的关系收益等于价格与购买数量的乘积: TE=TR=P*Q。(注: TE为总的消费支出, TR为总收益 ,p 价格, Q数量)

      (1) 富有弹性的需求( TE同Q相同方向变化): P上涨, Q下降, TE( TR)降低; P下降, Q上涨, TE(TR)增加。 (2) 缺乏弹性的需求( TE同 P同方向变化): P上涨, TE( TR)增加; P下降, TE( TR)降低。

      27. 需求的价格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

      弧弹性:用来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映程度。 弧弹性的公式为:★ еp =(△ QD/ △ P) * ( P/QD)。点弹性:表示的是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点弹性的公式:★ е P=(△ dQD/dP ) * ( P/QD)。

      28. 供给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定义为: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供给价格弹性的的公式 : е S=(△ QS/QS) / (△ P/P) =(△ QS/ △ P) * (P/QS)。е S =0则供给完全无弹性; 0<е S <1则供给缺乏弹性,价格的变化比例引起供给量在比例上的变化较不明显; е S=1则供给为单一弹性,价格和供给量以相同比例变化。 1<е S<+∞则供给富有弹性,价格的变动比例引起供给量较大比例的变化; еS =+∞,供给为完全弹性。

      29.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 产量增加引起的成本增加量。 (2) 时间因素。包括 1) 瞬间情形:在极短的时期内,供给量高度无弹性 2) 短期情形,会有一些股入增加,供给量会有所增加。 3) 长期情形: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增加所有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同时新的生产者加入其中,则市场供给很可能是高度弹性的。

      30. 供给的价格弹性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从原点开始的直线型的供给曲线,不管斜率是多少,沿任意点的弹性值都等于 1。两条供给曲线相交时较陡的价格弹性小。

      31. 需求的收入弹性简称为收入弹性,它用来描述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收入弹性公式为 :е Y=(=(△ QD/ △ Y) *( Y/QD)。当 еY <0, 低档品; е Y>0(其中е Y>1奢侈品; 0<е Y<1必需品。) 影响需求收入弹性因素 (1) 该商品被“需要”和程度 (2) 商品对人们欲望的满足程度 (3) 收入水平。

      32.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经常被称为需求的交叉弹性或交叉弹性,它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相关的其他商品价格变化反应程度的概念。 еC=((△ QDa/△ Pb)( Pb/QDa)

      33.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生配置作用,市场失灵表现为三个方面: (1) 市场机制运行的条件不能具备; (2) 市场运行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 (3) 市场行为不符合道德和意识形态的要求。市场失灵会产生: (1) 垄断; (2) 公共产品; (3) 信息不对称; (4) 外部情况。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作用需要的条件: (1) 权力平等; (2) 信息充分畅通; (3) 进出自由;

      (4) 无外部性。

      34. 对于市场失灵借用政府干预会产生的问题 (1) 导致官僚问题; (2) 经济决策制定的政治化。

      35.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经济职能通常表现为增进效率、促进平等、稳定经济三个方面。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形式 :配给、价格控制、税收和补贴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国有化等。

      36. 政府的挺低价格政策:又称挺低限价,制定高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因而产品会出现过剩。挺低价格会引起产品过剩,高价格会引起效率低下、阻碍技术进步。政府制定挺低价格阻止价格下降到某一水平,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A保护生产者的收入 B制造产品过剩 C对于工资制定挺低价格可以防止工人收入降到某一特定水平;

      37. 政府挺高价格政策又称最、高限价,政府制定的低于市高限价场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政府制定挺高价格的原因一般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制定挺高价格政策会导致短缺的结果: (1) 基于“先来先得”的分配,可能引起排长队 (2) 政府被迫采用定量供应的制度 (3) 挺高价格的主要问题是可能出现黑市( 4)减少了已经短缺商品的生产数量。

      38. 政府的税收政策:是对商品间接征收间接税,当对商品收税时会引起供给曲线随税收的数量向上移动,因为对生产者收税时会引起成本增加为维持利润会将税转嫁到消费者。税收的影响是提高价格减少供给数量。然而由于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价格上涨低于税收数量。需求曲线越陡,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税收中消费者负担的部分就越多,而生产者负担的部分就越小。如果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那么政府增加的销售税将全部由消费者负担。

      第三部分

      1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

      2. 效用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用 TU表示。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加量,用 MU表示。效用多少用效用单位来衡量。

      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加

      量即边际效用是减少的。这就是 --- 。

      MU=△ TU/△Q 从数学意义上讲 TU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效用值。 MU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反映了递减规律, TU是先增加后递减,当边际效用为正时呈上升,当边际效用为 0时达到挺高到,当边际效用为负时, TU呈下降趋势。

      4. 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获取挺大的效用呢?好的方法就是用货币来衡量效用。在假定消费者持有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为 1时, MU=P或MU/P=货币的边际效用。上式说明当消费者选

      择的商品数量使得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等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时该消费者获得挺大的效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边际效用递减。如买多种商品达到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才能使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挺大。

      5. 序数效用:在消费者选择商品时只需通过比较不同满足程度的大小而不必确切知道具体效用的数值,序数效用论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其在表示消费品给消费者带来满足情况

      时使用了无差异曲线这一概念。

      6.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各种商品组合的曲线,即在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的商品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满足程度。

      7. 无差异曲线特点:有无数多条,任意两条都不相交,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向右下方倾斜,凸向原点。

      8.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指消费者在保持同等效用水平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商品 X的消费,可以代替的另一商品 Y的消费数量,通常用 MRC表S 示,可简记 MR或C RCS。MRCS=△-

      Y/ △ X,△ X表示 X的变量,另一个表示 Y的变量,负号则是因通常 X数量增加会导致 Y减少所以为了使边际为正值前面加负号。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正好是无差异曲线斜率的倒数。当以商品 X替代商品 Y时随着 X数量不断增加,其边际替代率越来越小,反之 Y替代 X时也不样,这种变化趋势称为边际商品替代率递减规律。

      9. 消费者预算线:是指在一定的商品价格下,一定的货币收入或货币支出所能购买的各种可能的商品挺大数量组合的曲线。预算线向右下方倾斜 (X 横轴, Y纵轴 )

      10. 消费者均衡:经济学中把消费者获得挺大满足并将保持不变的状态称为 --- 消费者均衡条件是 MRCS=X/PP Y

      第四部分

      1. 厂商的目的是“利润挺大化”。厂商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TR-TC。利润 =收入 - 成本。

      2. 厂商的基本活动是生产。生产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活动,或是将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制造产品的活动。基本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土地以及资本。

      3. 经济学中采用抽象的生产函数表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的最

      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Q=f( X1, X2, X3, , XN)其中 X是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Q是它们所能生产的挺大产量。经济学中常用生产函数是只有两种生产要素 Q=F(L,K)

      4.

      短期:在这个时期内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是不可改变的;长期:这个时期内足够长以至于任何生产要素的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可变生产要素和不可变生产要素的区别只相对短期而言,在长期中,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短期生产函数 Q=G( L)。

      5. 总产量( TP):表示一定的投入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平均产量( AP):表示平均每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所生产的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AP=TP/L。边际产量( MP):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MP=△ TP/△ L。

      6.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收益递减规律,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可变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最终会逐步减少,最终会等于零甚至小于零。

      7.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

      ( 1)两点之间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在这两点间的斜率( 2)边际产量开始时递增此时总产量曲线越来越陡。当边际产量达到挺大点时总产量曲线最陡,边际产量递减总产

      量曲线越来越陡( 3)边际产量为 0时,总产量曲线达到挺大。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下降。( 4)平均产量曲线最初增加,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就会增加( 5)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开始下降( 6)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挺高点

      8. 将劳动的投入量分成三个区域,理性的生产者会把劳动投入量选择在第二阶段上。第1阶段为: MP>A;P 第二阶段为 MP<0;第三阶段为 MP

      9. 经济学中用等产量线的方法描述长期生产函数。

      10. 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所有生产同一数量产品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的组合所构成的曲线。也就是说在一条等产量曲线上尽管要素投入组合不同但产量一样。

      11. 等产量曲线的特征: (1)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大( 2)任意两条等产量的曲线不相交( 3)等产量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 4)等产量的曲线凸向原点(递减规律)。

      12. 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也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用符号 MRTS表示或 RTS或 MRS,公式为: MRTS=△-

      的条件下资本投入的改变量。负号则是因为劳动与资本的改变方向相反。

      K/ △L。劳动 L资本K. △ L表示劳动投入量的改变量,△ K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

      13.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入所代替的资本数量逐渐减少,即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替代率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

      14. 规模收益: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称为规模收益。

      15. 规模收益有三种形式: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

      规模收益递增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产出的增加将大于这一比例; 规模收益不变: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

      规模收益递减:是指当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时,产出的增加将小于这一比例。

      16. 最优要素组合:能以既定的成本生产挺大产量或者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既定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

      17. 厂商判定最优要素组合的标准是: MPL/P L=MPK/P K P L 劳动的价格, PK 资本的价格, MPL 劳动的边际产量, MPK 资本的边际产量

      18. 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生产要素的支出。包括两个方面 1)是厂商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就是显性成本 2)是厂商使用自己的资源包含的成本,也就是隐性成本。

      19. 总成本 TC是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要的全部成本 TC=C(Q).在生产的短期总成本被区分为不变成本 FC和可变成本 VC。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不变成本或固定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称为可变成本。 TC=FC+VC .

      平均成本:是厂商在每一单位产品上平均所花费的成本 AC=TC/Q=AVC+AFC平; 均可变成本 AVC=VC/Q; 平均不变成本 AFC=FC/Q;

      边际成本:是增加最后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 MC=△TC/ △Q TC: 总成本 MC 边际成本 , Q产量;

      20. 总成本的改变量 : 由于不变成本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所以总成本的改变量就是可变成本的改变量。 MC=△ TC/△ Q或MC=△ VC/△Q

      21. 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1) 可变成本曲线从原点出发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增,递增速度先减后增,不变成本曲线不随产量变动而动,因而是一条平等于产量轴的直线,总成本与可变成本之间的距离为不变成本,其形状及变动规律与可变成本曲线一样。

      (2) )平均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随着产量的增加先递减后增加呈现 U型

      (3) )边际成本曲线随着产量增加先递减后增加,也呈现 U型

      (4)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都相交于二者的挺低点。

      23. 边际成本递增规律:边际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的性质称为边际成本递增规律,在生产中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成本开始是递减的然而随着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边际成本

      最终会不断上升。 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取决于边际成本性质。 边际成本递增规律从属于边际收益递减律。 边际产量递减时边际成本是递增的, 边际产量递增时边际成本是递减的。

      24. 长期成本:分长期总成本( LTC)、长期平均成本( LAC)、长期边际成本( LMC)。

      长期平均成本:是长期中平均每单位产量的总成本。在长期中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有一个相对稳定和保持不变的阶段,随着产量的继续增加,平均成本最终会上升。

      25.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形成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厂商通常会从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的过程。 规模经济:指厂商的生产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的特征; 规模不经济:是指厂商的生产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增加的特征。

      26. 决定企业的规模经济状况是( 1)专业化与劳动分工( 2)某些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3)容器原理( 4)大机器效率( 5)副产品( 6)多级生产( 7)管理上更经济( 8)费用分摊( 9)融资成本更低。

      决定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是 ( 1)由于厂商更大、更复杂,信息交流层次更多,合作的管理难度会增加;( 2)如果工人们的工作单调枯燥,它们会被异化的感觉;( 3)这些因素会使劳资关系恶化;( 4)生产的流水线工艺和各种生产相互依赖可以因为其中某一部分发生问题而导致全线停产。

      27. 长期边际成本:长期中,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就是长期边际成本

      28. 长期边际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这间的关系:

      在规模经济时,由于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因而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低于长期平均成本即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下方, 规模不经济时,由于长期平均成本递增,因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位于长期平均成本的上方,

      即没有规模不经济也没有规模经济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数量轴的直线因而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是一条水平直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重合。

      29. 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的关系:在短期内企业只能在相对确定的规模下经营,而在长期生产中厂商总可以在每一产量水平上找到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因而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

      30. 厂商的收益可分区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总收益 TR:是厂商在一定时期内,销售总产量 Q所得到的全部销售收入即 TR=P*Q P价格平均收益 AR:是厂商平均销售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 AR=TR/Q

      边际收益 MR是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 MR=△ TR/△Q

      31. 价格不变条件下的厂商收益:价格不变时单个厂商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曲线是一条平行的直线。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等于市场价格。而总收益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32. 价格随产量变动时厂商的收益曲线:反映面对向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的厂商收益情况,价格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平均收益还等于价格,而边际收益而是小于价格。

      33. 厂商利润挺大化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即第五部分

      MR=M厂C商才能获得挺大化的利润。因为如果 MR>MC厂, 商将会增加产量 ; 如果MR

      1. 市场的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即以下几个:

      (1) )完全竞争市场:有大量的厂商,市场中的所有厂商都是价格的即定接受者;是可以自由进出的行业;不同厂商生产的产品之间无差别;消费者和生产者具有完全信息,即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价格、质量等,而生产者知晓有关价格、成本、市场机会等信息。

      (2) )垄断: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的市场;

      (3) )垄断竞争: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厂竞争商,每个厂商的行动相互独立;行业中进入或退出是自由的;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厂商之间的产品相互区别,即品是有差异的,厂商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控制价格。

      (4) )寡头:市场中只有少数几家厂商,可以阻止新厂商的进入。

      在以上的四种市场结构中,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最为充分,而垄断市场不存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市场则是具有竞争但竞争又不充分的市场结构,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2.

      竞争好处是什么?市场中的竞争使得厂商追逐自身利润插为导致的市场绩效是社会的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即实现了资源最优配置,消费者也得到了挺大的福利。通常竞争程度越高资源配置就越有效率。

      3.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四个特点:( 1)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 2)厂商进出行业完成自由( 3)所有厂商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4)厂商和消费者都具有市场的完全信息。( 二)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由市场价格水平所决定的一条水平直线,并且单个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都 与需求曲线重合

      (三)在完全竞争下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是:在短期随着市场均衡价格的变化,厂商的产量也发生变化,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在增加,因而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自然也是向上倾斜的。

      (四)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长期中的均衡价格是由厂商长期中可有的挺低平均成本决定的。

      ( 五) 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厂商的平均成本保持不变称这个行为为成本不变行业,如果随着规模扩大厂商的平均成本递增称为递增行业也称该行业存在着外部规模不经济 ,如果随着行业的扩大,厂商的平均成本递减则称该 行业为成本递减行业两只时称该 行业存在着外部规模经济。

      成本不变的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成本递增行业长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成本递减行业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六)完全竞争市场的优点 ( 1)在完全竞争的均衡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2)在完全竞争的长期均衡中市场价格均衡于长期成本曲线的挺低点,表明厂商以挺低的成本生产,消费者以挺低的价格购买( 3)竞争迫使厂商提高效率( 4)由于理论上所有厂商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异的因此可以节约资源在广告上的投入

      完全竞争市场的局限 ( 1)即使为获得暂时的超额利润厂商愿意开发新技术也可能不能负担必要的研究和开发 ( 2)厂商生产的同类产品是无差异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过于单调。

      4. 垄断市场:

      经济学使用机会成本衡量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是由相同的生产资源用于其他 行业的生产所能的平均收益。在经济学中我们把正常利润计入成本,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是超额利润也称为经济利润。在竞争中长期的正常利润是 0,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是某种程度的垄断。

      (一)造成垄断或进入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 1)规模经济:如果对于一个市场的全部需求,只能容纳一个厂商获得,多一个厂商都 会使得所有厂商亏损这个行业具有规模经济。

      ( 2)产品差别和品牌( 3)法律保护( 4)其他。例如原材料供货,生产技术。

      (二)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收益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通常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而厂商索要的产品价格与销售数量之间呈相反方向变动。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仍然是价格曲线即需求曲线但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位于需求曲线的下方。

      (三)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条件是 MC=MR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 LMC=MR

      (四)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的缺点 ( 1)在均衡状态中,垄断市场价格比完全竞争市场高( 2)在长期均衡状态中,相对于完全市场中的厂商垄断厂商并没有以可能的挺低成本进行生产,所生产的产量也小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应达到的产量( 3)垄断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被视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垄断市场的优点 ( 1)规模经济 (2) 虽然没有竞争者但在资本市场上它却会面临竞争( 3)长期中获得超额利润这一点可以促进生产新产品的垄断厂商或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5.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1)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厂商( 2)行业是可以自由进入的( 3)每一个厂商生产特征相互区别的产品。

      (二)比较垄断竞争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及垄断厂商收益上的差异

      (1)完全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而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着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因而尽管期平均收益仍等于价格,但边际收益低于产品价格

      (2) )垄断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一样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这条需求曲线同时也是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同平均收益曲线相分离

      (3) )与垄断厂商不同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不稳定的要受到竞争的影响。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选择产量的标准是: MR=M;C当 P=AR>A时C ,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当 P=AR

      (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垄断竞争厂商的经济利润是零,这迫使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长期利润最优化的条件是: MR=LM;C P=AR=LA。C

      (五)非价格竞争:不通过降低价格而是通过增加产品其他特征的优势进行竞争的方式被称为非价格竞争。

      (六)对垄断竞争市场进行评价( 1)与完全竞争市场比较,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中无超额利润,因此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市场。消费者可以有多样化的选择( 2)与垄断比较,垄断竞争厂市场上的价格同样不等于边际成本,因此价格的信号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不同于垄断,由于垄断竞争长期的均衡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因此在价格在这种意义上还

      是具有反映成本信号的作用。由于不存在行业进入障碍,厂商不能在长期中获得超额利润,垄断竞争厂商进行研究和开发投资的规模可能性要小于垄断厂商

      6. 寡头市场

      (一)寡头市场的主要特征:进行障碍和相互依赖。寡头市场厂商对付其他厂商的选择是:串谋或者竞争。寡头市场可分为串谋的寡头市场和竞争的寡头市场

      ( 二)有利于串谋的因素( 1)行业中只有很少几个厂商相互之间非常了解( 2)关于生产成本和生产技术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秘密( 3)有相似的生产方法和平均成本使他们愿意在 相同时间以相同的比例改变价格( 4)生产的产品相似容易在价格上达成一致 (5) 有一个主导厂商( 6)存在有效的进行障碍( 7)市场是稳定的( 8)没有政府对厂商之间串谋进行控制。

      ( 三)串谋分为公开串谋和隐蔽的串谋或称默契)有正式的串谋协议的串谋称之为卡特尔,隐蔽的串谋形式是价格领导

      (四)非串谋人寡头理论为博弈论,也称为纳什均衡,是单个厂商自认为是最优定价导致的收益。

      (五)寡头市场有效率吗优于其他市场的特点

      (第六部分

      1)可以利用超额利润的一部分从事研究和开发。积极性更高( 2)产品差异方面的非价格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选择。

      1、传统厂商利润挺大化的困难是( 1)核算中使用的是会计成本的概念而不是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因此厂商无法准确说出其现状是否为好的选择( 2)厂商常常不能准确地知道

      他们的需求曲线,进而不以得到其边际收益曲线 MR( 3)时间因素( 4)信息不完全性可能很难进行利润挺大化决策

      2. 厂商的动机总是利润挺大化吗 ( 1)这个问题涉及到厂商的组织结构。 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厂商有多种形式, 厂商实际上是经济社会中组织或机构意义上的一个个体或决策单位 ( 2)经济中假设了经济社会中的人是理性的或是所谓的经济人,但是个人利益挺大化的动机并不必然保证厂商作为一个组织的行为动机也是利润挺大化。这要取决于厂商的实际决策

      者同厂商的利益关系是什么( 3)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主导地位的厂商组织不是家庭企业而是股份制公司 在这样的公司中经营者和所有者是分离的,经营者挺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他所追寻的是利润适度不是利润挺大 . 因此厂商的目标不是利润挺大化而是利润适度化并且适度化的利润也只是厂商多种目标中的一个目标。

      3. 在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一方又可以被称为“委托人”,而义务一方可以被称为“代理人”。委托人的利益(权利)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义务)

      4、委托—代理理论观点( 1)委托人的利益取决于代理人的行动,但是代理人的行动动机是自己利益的挺大化,而不一定是委托人的利益挺大化( 2)激励的基本方法一般是给予对方一定好处的承诺( 3)股东应该给经济多少报酬呢( 4)股东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仅是要鼓励经理努力工作,还要设法鼓励经理讲实话,讲信用( 5)经营者的经营动机取决于职位给予他的权利—义务关系。

      5. 企业行为理论:在分析企业内部的部门和个人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来试图预测厂商的行为。

      6. 长期利润挺大化很难对厂商的行为作出预测也很难检验它的正确性( 1)长期利润挺大化也许仅仅是经营者追求其他目标的结果而未必是挺大化利润本身( 2)长期利润挺大化可以是厂商任何现行政策的一个理由( 3)长期利润挺大化之所以用处不大是因长期优化决策的问题过于复杂。

      长期利润挺大化的用处:当厂商作出现行的价格、产量以及投资决策时要试图判断一下这些决策对新的进入者、消费者需求以及未来成本的影响,要试图避免长期利润冲突的决策。

      7、短期销售收益挺大化的产量大于利润挺大化的产量,销售收益挺大化的价格低于利润挺大化的价格。

      8. 经营者为什么要使他们的销售收益挺大化而不是利润挺大化呢?

      判定一个经理是否成功的标志是销售额,特别是对销售经理的判定。销售量也是一个标志厂商健康状态的晴雨表。经理的薪水、权力和声誉直接取决于销售额。所以销售收益成为占统治地们的目标。这个时候虽然也要获得足够的利润但是只要让股东高兴就行了,因此厂商的行为使得他们像利润和适度化者而不是挺大化者。

      9. 一般来说厂商的增长可以通过内部扩张和兼并实现。

      10. 是什么约束管理者筹措资金的规模进而约束厂商的增长率?

      如果厂商借债太多他所支付利息就会增加从而减少股东的分红;同样扣留太多的利润也会减少分红;增发新股使得分红的股份数量增加,原有股东的分红可能减少,分红减少股

      东可能出售股票厂商就有被其他股东所接管的危险。某些管理者就会失去工作。这种担心补称为 接管约束 。因此接管约束要求增长挺大化的厂商分配足够的利润以避免被接管。在长期中迅速增长的厂商会发现他的利润在增长,这个利润可以用来支持进一步增长。

      11. 兼并和收购的区别:兼并是指任何一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形成一个经济单位的交易。它与收购的共同点都是最终形成一个经济单位,但兼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

      形成一个新的实体,而收购则是被收购方纳入到收购方体系之中。由于很少有被收购方进入原有公司不发生重大结构变化的所以人们往往把收购也看成是一种兼并或者称为并购

      MA。

      12. 兼并主要有三种类型( 1)横向兼并:是两个同一行业,并在生产经营上是处于同一阶段的企业的兼并。例如:两个汽车制造公司的兼并( 2)纵向兼并:在生产经营上处于纵向兼并不同阶段的企业兼并,例如汽车制造厂商和汽车配件厂商的兼并( 3)混合兼并:是不同混合兼并:行业两个厂商的兼并。

      13. 企业兼并的原因:( 1)为了增长的兼并( 2)为了规模经济的兼并( 3)为了垄断权力的兼并( 4)为了市场价值的兼并( 5)为减少不确定的兼并。

      第七部分

      1. 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的特征:( 1)每个经济单位都是价格接受者( 2)自由进入或退出( 3)经济当事人具有完全信息( 4)生产要素都是同质的

      2.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是直接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引发了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需求称为 引致需求。

      3. 厂商选择要素的使用量时也遵循利润挺大化原则,即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率 =边际成本。

      4. 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使用量所增加的价值称为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商为 VMP VMP=P*MP

      5. 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时间给劳动者带来的负效用称为边际负效用并表示 为MDU。MDU随着劳动时间的增加是逐渐递增的。

      6. 劳动的供给曲线通常向右上方倾斜,但有些时候会向后弯曲的。原因是工资率提高,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呈相反的作用。工资率变动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对于劳动者消费闲暇与收入之间的替代所产生的影响

      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是指工资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对于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

      7. 劳动缺乏流动性的类型:地域上缺乏流动性和职业缺乏流动性

      地域上缺乏流动性原因:新住所的成本,迁移困难,家庭和社会关系,新工作岗位的公共设施,新工作地的生活费用,对未知环境的恐惧心理职业缺乏流动性的原因:缺乏从事其他工作的能力,对其他工作的条件不满意,不知道其他工作机会,对未知环境有恐惧心理。

      8. 资本:是经济系统中生产出来的又被用于继续生产商品和劳务的物品。形态有有形和无形。资本所提供劳务的价格是利息率。利息率是厂商使用资本的价格,而不是购买一项资本品的价格。

      9. 资本的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资本的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资本的需求: R=P*MPK(R利息率是资本的使用价格、 MPK是资本的边际产品 )

      10利息率的决定:长期均衡:需求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 R;短期均衡:如需求曲给与水平的供给曲线相交,则 R等于出租资本的边际成本,如需求曲线与垂直的供给曲线相交则 R

      只由资本的需求决定,需求增加只会提高利息率而不会增加资本的均衡使用量。

      11. 地租率完全由厂商对土地的需求所决定需求越大地租率越高。

      12. 准租金: 是指短期内固定不变的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益。第八部分

      准租金等于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则准租金挺大时经济利润也挺大。 当准租金 在于0时会生产, 反之停业。

      1、在微观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法有两种:( 1)通过法律进行干预( 2)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2、导致市场失灵一般有四方面( 1)公共产品( 2)垄断( 3)外部影响( 4)非对称信息;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享用,非排他性是指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无需付费。

      3、政府干预市场的局限性:( 1)自由和独立本身就是一种福利,政府管制目的为社会成员提供更为广阔的合法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不是剥夺个人自由;所以政府管制的目的 本身就包含着对政府管制的限制( 2)市场机制在配制资源时的灵活性是政府很难具备的( 3)政府制定的规则应该来源于社会成员的实践,而不仅仅依赖政府部门的权威性。

      4、交通拥挤从政府方面解决为:( 1)政府是交通系统中的整个交通系统的供给者,市民只是乘车者;( 2)道路实际上是汽车产业的互补物品,但公路却是由政府提供;( 3)

      解决比较经济的方案是政府提供公共交通,同时也要为汽车产业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5、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于资源稀缺的约束,竞争性政府需要用衡量的重要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

      在衡量成本与收益时,首先要估计对所要评价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其次要确定可能的方案采取哪些方案解决问题,最后用成本 - 收益的分析方法分析每个可能的方案比较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案。外部影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6. 社会成本:是指某人为获得一项利益而由社会(包括他自己)付出的全部成本,不仅包括当事人自己付出的代价还包括社会其他成员为此付出的代价。当于社会成本大于私人

      成本时,则外部不经济;当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时不存在外部不经济。

      7. 政府如何满足人们使用小汽车造成的道路需要呢?( 1)政府增加对公共交通和道路的建设( 2)政府对汽车在城市的行驶进行管制( 3)改变市场信号

      8. 垄断弊端?导致出现超额利润分配不公,扭曲了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可能导致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而进行行贿。 .

      9. 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基本原则是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管制和调整,促进竞争,鼓励产业的发展。方法主要有

      (第九部分

      1)反垄断( 2)发展资本市场( 3)企业 改组。

      1.

      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存量是指某一经济量在某一时间上的数值。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存量的改变量是流量。

      2. 国民经济内部环流:企业使用家庭提供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商品和劳务,家庭则用其取得的要素收入向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

      3. 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漏出的部分有:( 1)净储蓄 S(存入 - 借出)( 2)净税收 T(总税收 - 政府的转移支付)( 3)进口支出 M。// 总漏出( W)=S+T+M。

      4. 国民经济循环流程中注入部分有:( 1)投资 I (固定资产和存货投资)( 2)政府支出 G(政府购买)( 3)出口 X。// 总注入( J)=I+G+X。

      5. 漏出与注入的关系及国民收入环流的均衡:只有当注入等于漏出时,国民收入循环流程才能处理均衡,并保持不变,所以国民收入处理均衡的条件是: W=J。

      6. 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国民收入的重要概念,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一国国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 )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价格乘以相应的产量之后的加总;

      (2) ) GDP测度是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计入 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 ) GDP是一定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 )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 )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 GDP中。

      7.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有三种:

      (1) )生产法:是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减去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

      (2)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 GDP; GDP=工资 +利息 +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工资包括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还有收入者的所得税和社地保险税

      利息指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不包括政府公债及消费信贷利息。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

      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和流转税

      (3) )支出法: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GDP=消费支出( C)+投资支出( I )+政府购买( G) +

      净出口( X-M) 。

      消费支出不包括住宅支出; 投资支出: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和存货的支出。 政府的转移支付及公债利息不作为支出计入 GDP而是做为与税收相反的收入来处理。净出口是指一国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出口是指一个国家的物品和劳务输出到国外由国外的居民企业政府形成的对这些物品和劳务的购买。进口是指本国居民企业政府对外国

      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购买。

      8. 国民生产总值( GNP):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本国生产的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

      GDP和GNP的区别: GDP是国土原则,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 GNP是国民原则,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 GNP=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居民国外要素收入 - 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

      9. 国民生产净值( NDP): NDP=GDP资- 本折旧。

      10. 国民收入即狭义的国民收入( NI ):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各,即工资 、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是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的转移支付之后的余额。 NI=NDP-间接税和企业的转移支付 +政府转移支付。

      11. 个人收入( PI ):是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PI=NI- 公司未分配利润 - 公司所得税 - 社会保险税 +政府转移支付。

      12. 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PI- 个人所得税 。

      14. 名义GDP:又称货币 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 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 =名义GDP/实际 GDP。

      15. GDP的缺点 : ( 1)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产出( 2)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的真实生活水平( 3)无法说明收入如何分配。

      16.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在现行的价格下参加生产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经济学家以失业情况衡量就业量的尺度。

      17. 失业指符合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没有找到工作的一种状况。正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称为失业者。

      自愿失业者 :符合工作条件但又不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中指的是非自愿失业者

      劳动力 :在法定工作年限内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它是正在工作和已经失业的人的全体。基用 N表示正在工作的人总数即就业量,用 U表示失业者总数即失业是不是; L表示劳动力总量则L=N+U

      失业率 :为失业人口在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例 u (失业率) =U(失业者总数) /L (劳动力总量); 就业率 =1- 失业率

      18. 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

      潜在就业量 :是指在现有的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当就业量达到潜在就业量时失业率并不为零而等于自然失业率。因此潜在就业量可以说成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量。与潜在就业量相对应的状态又称为充分就业状态。

      19. 失业的种类有:

      (1) )摩擦性失业(属“自愿”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职业或一生中的不同阶段的工作变动所引起。

      (2) )结构性失业(供求不一致时产生,如“技术性”、“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地区”等)。

      (3) )周期性失业:它是在对劳动的总需求下降时产生的,主要是经济周期造成的。经济学家关注。

      (4) )季节性失业:由于对劳动的需求随季节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失业又分非均衡失业(指劳动的总供给大于劳动的总需求而使劳动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和均衡失业(指在劳动市场上劳动的供求相等,处于均衡,但均衡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

      20. 价格水平通常由价格指数加以衡量,价格指数是表示若干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

      21. 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相当程度的普遍而持续上涨的现象,它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来衡量。通货膨

    扫码关注“重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重庆自考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知识点押题资料
    下一篇:00182公共关系学

    重庆自考网提升便捷服务
    4月自考报名还有68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重庆自考课程培训

    重庆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