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重庆自考网!本站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重庆教育考试院www.cqksy.cn为准。
    城市:
    自考查询:

    重庆自考00037美学押题资料

    2021-06-24 17:32:38   来源:重庆自学考试网    点击:
      我们为考生提供重庆自考00037美学押题资料,欢迎进入自考交流群寻找更多的自考小伙伴!

      重庆自考0219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押题资料

      00037美学

      第1节

      1.美学的诞生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鲍姆加登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20世纪。

      (3)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形成于18世纪。

      2.美学确立的标志

      (1)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3.美学名称的由来

      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s,意为“感

      性学”,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文翻译的《维氏美学》出版,该书用“美学”一词翻译Asthetik,对中国学界产生了直接影响,这一翻译被中国学界接受以后逐渐约定俗成,被沿用至今。

      4.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

      (1)第1阶段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萌发出来的不明晰的审美追求。

      (2)第二阶段美学思想: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审美现象的理性认识。

      (3)第三阶段美学学科的建立:它是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5.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6.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7.不同的哲学基础

      (1)先验主体论——康德

      (2)理念论——柏拉图

      (3)绝 对精神论——黑格尔

      (4)现象学的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

      8.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9.自由是美学与实践存在论之间的中介:

      (1)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

      (2)自由也是从人的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渡的中介环节。

      (3)人生在世一旦达到自由状态,审美情境就会应运而生。

      第二节

      一、构成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的要素

      1.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一种本质力量,是人渴望实现、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是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

      3.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作为主体挺高的审美追求,乃是主体进行任何审美活动的挺高指导原则。其内在方面为能力或鉴赏力;外在表现为兴趣和品位。区分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是与对象属性的一致性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二、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闻名命题。体现了审美经验能够实现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即超越性。

      挺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有限无功利性与挺高功利性的统一

      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自律性: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就是实现人的特殊的精神价值的活动。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审美活动是人挺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审美的需要就内在于人类特殊的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挺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四、审美主体的存在特征

      1.惊异

      产生条件:主体具备审美修养与审美能力;客体具备某种独特之处。

      2.体验

      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3.澄明

      五、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1.色彩:色彩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里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色彩的审美意义

      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2.线条

      3.形状: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六、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非实体性: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审美对象会在审美活动中从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分离和突现出来。20世纪美国闻名美学家苏珊•朗格把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称之为“幻象”,深刻揭示了审美对象的这一存在特征。

      开放性: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

      生物本能说:德谟克里特博克

      达尔文:“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例如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

      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审美与艺术的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

      生物本能说的不足,有以下方面:

      (1)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

      (2)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劳动说:普列汉诺夫 “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

      审美发生理论应解决的基本问题

      审美活动何时发生?何以会发生?

      这一问题包括两个层次:审美发生的一般条件与特殊条件;(审美发生的外部原因)

      第二,审美发生的精神动力与内在原因。(审美发生的内部根据)怎样发生?

      揭示条件与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解决办法:

      第1,通过对考古发现的原始文化遗存物的分析与研究,确证、推断、重建早期人类审美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

      第二,借助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究原始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心理机制。

      八、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

      首要的、根本的因素:具有社会性要求的劳动活动

      普列汉诺夫曾经提出过一个十分闻名的观点,即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他把"功利性的观念"作为审美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中介性因素。

      希尔恩: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巫术礼仪活动 马林诺夫斯基

      九、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

      1.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

      2.原始意识的特征: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

      3.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己原发性的自然需要。

      第三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

      审美形态的主要类别:

      1.优美与崇高

      2.悲剧与喜剧

      3.丑和荒诞

      审美形态的特征:

      1.生成性

      历史生成与个体相对性生成。

      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广义的美的生成性,是关于美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总规律的一个缩影。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2.贯通性

      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3.兼容性

      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4.二重性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审美形态与文化

      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批判精神的张扬。而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

      优美

      1.优美

      作为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把握的美的范畴,优美是美最一般的形态。作为优美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的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纤巧等加以描述。

      2.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美的挺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古希腊人认为,优美是与节奏、和谐、对称等要素分不开的,此处的“美”是指优美。

      自然中的优美主要表现为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

      西塞罗:把美区分为“秀美”和“威严”两大类

      荷迦兹: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博克:优美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阿奎那:美有三个要素:完整、和诺、鲜明

      3.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1)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在人生存在的和谐圆融的状态中,体悟到人生和谐优雅的境界。是优美的最基本的意象内涵。

      (2)优美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

      (3)优美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在审美意象所蕴含的内容上,优美的各谐化一的状态,即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4)优美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崇高

      1.崇高作为审美形态

      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以强烈的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2.对崇高的理论探讨

      柏拉图: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

      朗吉弩斯: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应该具有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深厚的情感、符合修辞格的藻饰、高尚的措辞、庄严宏伟的结构。

      3.康德: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提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给人带来消极的快乐,真正将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

      4.博克:“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

      5.席勒:认为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活的形象”。《美育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了。

      对崇高理论做出直接贡献的西方美学家有博克、康德、黑格尔。

      悲剧内涵的核心因素:冲突、抗争、毁灭

      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

      1.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

      2.黑格尔:先把辩证思维的方法引进悲剧理论

      3.尼采: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4.马克思: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5.克尔凯郭尔:提出了悲剧的“罪孽说”和悲剧情绪的“焦虑说”。他探讨悲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

      悲剧史上美学家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

      黑格尔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尼采是继黑格尔之后对悲剧发生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美学家,他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这是美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喜剧的内涵

      1.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那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2.马克思说喜剧是“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外观来掩盖自己的本质”;“喜剧使人类能够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3.黑格尔认为,喜剧是“形象压倒观念”,因此表现了理性内容的空虚。

      4.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

      喜剧的形式

      1.讽刺:对丑的事物的揭露和嘲笑,体现了对正义行为的肯定和信任

      2.幽默:是一种轻度的讽刺,包含着对人类弱点的宽容和对人的善良本性的肯定丑的审美形态表现

      1.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

      2.自然界中的扭曲的、缺陷的形象

      3.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缺憾、不足甚至至丑恶等荒诞

      荒诞是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

      本义: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形式:怪诞、变形内容:荒谬不真

      就审美形态的形成看,荒诞源于西方一个称之为荒诞派戏剧的现代艺术流派。由戏剧开始,荒诞开始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中风行。

      荒诞引起的笑是一种无望的否定

      广义的荒诞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第四节: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古希腊美学思想

      柏拉图

      迷狂说,迷狂状态的四种类型:预言的、宗教的、诗神凭附的、哲学的回忆说

      亚里士多德

      中世纪的美学思想

      对审美经验的看法明显打着神学的烙印,这一时期的美学在根本上属于神学。西方近代的美学思想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第1阶段(十八世纪中叶前)代表人物主要有夏夫兹博里、荷加兹、哈奇生等人。夏夫兹博里认为,人天生具有审辨善恶美丑的能力,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内在的感官”即常说的“第六感觉”。

      第二阶段(十八世纪中叶后)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休谟的特点在于明确地把审美经验归纳为情感活动,把审美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康德认为审美经验或鉴赏判断根本特征在于“要求两种表象能力的协调一致,即想象力和认知的协调一致。”

      西方现代美学流派科学主义美学

      自然主义美学:乔治·桑塔亚那

      实用主义:杜威

      语义学美学:瑞恰兹

      分析美学:维特根斯坦

      新自然主义美学:托马斯•门罗

      人本主义美学

      直观主义美学

      叔本华(认为审美经验在根本上恰恰是一种直观或者观审活动。)、柏格森、克罗齐

      解释学美学: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审美经验是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活动,对审美经验内在机制的探讨一直面临着许多困难,原因在于审美经验具有深厚的非理性色彩,使其显示出高度的神秘性和复杂性。

      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直观性

      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成了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虽然是一种感性直观行为,但却离不开理性因素的参与,因而同时是一种本质直观行为

      2.非功利性

      审美活动要想正常进行,就必须要求主体持一种非功利的态度,因为功利因素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损害或者减弱人们的审美愉悦。

      3.超越性

      审美经验主要是通过象征的方式把握和表现超验世界,因为象征能够实际地介入到它所表现的实在之中去。

      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

      (2)从现实世界到理想世界的超越;

      (3)从经验世界到超验世界的超越。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

      感知(基础)

      审美感知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是视觉与听觉,起辅助作用的感官是嗅觉、味觉、触觉。

      想象(核心)初级形式

      接近联想:“爱屋及乌”、“睹物思人”、虾的游动会让我们联想到波动的水面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高级形式

      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情感(最活跃)理解

      非概念性特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多义性的特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

      1.《荀子•乐论》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这句话涉及到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情感对审美想象起支配作用审美经验的三个阶段

      1.呈现阶段

      审美知觉起关键作用2.构成阶段

      审美想象起关键作用3.评价阶段

      第五节

      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

      游戏说:康德、席勒、斯宾塞等生物本能说:德谟克利特

      巫术说:泰勒。

      劳动说:普列汉诺夫艺术本质角度界定

      模仿说:柏拉图,挺高发展阶段是现实主义文艺。其合理性在于始终抓住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模仿说的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

      表现说:

      由于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才开始兴起的,在中国,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

      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

      其不足是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

      有意味的形式说:克菜夫・贝尔

      符号说:

      苏珊・朗格,她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

      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载道说:

      较早可追溯到孔子,由韩愈完善,柳宗元是代表人物

      娱乐说:

      艺术本体论

      艺术本体论就是“艺术存在论”,艺术存在论主要是讨论的是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追问:艺术怎样存在?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一词在古希腊是一个意义比较丰富的词,最早它不完全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美的艺术的概念,它更多的是和技艺,和工艺联系在一起。

      主客体之间的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

      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孕育意象的第1步往往是主体接触客体并受感动,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意象的产生过程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艺术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意象孕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的形式特点在于它是主客体契合达到自由状态

      艺术天才是客观存在的

      艺术天才的形成主要由于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和后天的实践自然的天オ:凭借自然オ华,不需求助于任何技艺和学识

      造就的天才:按照规则行事,自然天赋的伟大受制于艺术的修正和限制艺术创造的源动力是艺术素质、艺术天才。

      天才的艺术创造力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灵感

      艺术敏感

      艺术敏感是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它是艺术家生产意象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艺术想象力

      在生产意象的过程中最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和感受、融会和整合表象感受。

      灵感

      灵感理论在中国古代主要表述为“顿悟”与体“道”。

      灵感现象的主要特点是精神昂奋、注意力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活跃。和”艺术操作与技巧“相关的是手中之竹。

      所谓艺术技巧是指艺术操作技巧。

      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

      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物质实在层: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铅笔等,有时不同的质料或不同质料的组合就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艺术品的间接性物质存在形式

      形式符号层:直接指示、负载着意象世界意象世界层: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意境超验层: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挺高境界,它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如中国书法中的线条、形状,表现一定的生命情调和人生境界

      艺术品的本质:创造意象世界意象的结构

      意象的生成:意向与人们内在情感形式相联系便构成了审美心理的基础动力。在意象生成过程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是意向和想象。

      意象的类型:

      仿象: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

      兴象:以“天然”和“隐蔽”为主要特点;

      喻象: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的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的意象,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抽象:创作主体经过加工,舍弃对象的具象性,运用纯粹的形式符号,创造出来的一种审美意象,它与自然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显明的关系。例如中国书法艺术所产生的意象类型

      意象的特征:意象是艺术品具有审美特质的根源。

      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

      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

      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审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

      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件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的接受

      艺术接受过程的三个阶段依次:观、品、悟。艺术的功能

      思想启迪功能

      指艺术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政治宣传功能

      指借助艺术品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

      社会干预功能

      指艺术感染接受者,影响接受者参与改造社会活动

      道德教育功能

      指通过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对接受主体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

      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多元功能是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

      黑格尔把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根据各门艺术摹仿的媒介、对象和方式的不同而对其加以分类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莱辛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就属此类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比较合理)

      把艺术划分为动态艺术与静态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时间艺术——音乐、戏剧。

      第六节

      审美教育论

      唐宋时期,朱熹解释孔子“成于乐”是提出了“消融查滓”理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朱熹“消融查滓”的过程。

      蔡元培第1个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他倡导“以美育代宗教”,他拿宗教与美育作比较。率先把西方美育思想引入中国。

      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时还把“美育”称为“情感教育”,将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看成熏、浸、刺、提四种力。

      王国维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在1903年8月第56号

      《教育世界》上,王国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称四育。

      直到近代,由于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倡导,美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西方美育思想源流:

      贺拉斯提出了闻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真实性,艺术的内容必须真实可信、合情合理;二是形象性,艺术表现要具体可感;三是情感性, 艺术要有魅力,能够以情感人。

      净化说是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效果时提出来的,说明悲剧借怜悯与恐惧(手段) 使情感得到净化(目的)

      最早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柏拉图很重视音乐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1795 年席勒发表《美学书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了。在书中,席勒第1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美育的独特目的是促进鉴赏力。

      马克思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思想家。

      美学史上关于美育的主要观点有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其理论缺陷在于将美育的目标落实到德行,取消了美育的独立性;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主张,其理论缺陷主要在于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美育(审美教育)的实践基础是审美活动。

      美育的特点

      诉诸感性:形象直观、以情动人潜移默化

      能动性

      美育体现着以道制欲的原则。美育就是指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而实现对人的感化。“以道制欲"是抑制人的感性欲望。

      化性起伪: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高级的人生境界、精神享受

      美育的目的:培养审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成就审美的人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陶养感情、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所谓“审美的人”是具有自由人生境界的人。

      审美境界的核心是自由。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发展

      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科学。(美学是以体现着人与世界审美关系中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2.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3.美学的“原初”意义和现实变化。

      4.实践概念的涵义。

      5.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生实践之一。

      6.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等基本概念的内涵。

      n 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因为,在认识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在。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n 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n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审美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n 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挺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因此,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n 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可以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7.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审美需要)

      8.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挺高位置的是(审美理想)

      9.先天因素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发挥的程度,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主体的审美个性和审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后天的社会因素)决定的。

      10.“趣味无可争辩”观点的错误在于把(审美趣味相对化)

      1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构成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12.以下不属于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的是(形式符号性)

      13.马克思说过:“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活动具有(自律性)的特性。

      14.美感产生于(劳动实践把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15.以下不属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领悟)A.惊异B.领悟C.体验D.澄明

      16.澄明之境的进入,需要审美主体的(静观体验)才能自动展现出来。

      17.所谓“胸有成竹”,说明审美对象具有(非实体性)的特征。

      18.提出“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是(梅尧臣)

      19.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到过的概念是(自由游戏)

      20.认为美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的美学家是(弗洛伊德)

      21.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详尽而细致的研究的学者是(弗雷泽)

      22.在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上有可信说服力的是(巫术说)

      23.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理论是(劳动先于艺术)

      24.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5.人类审美意识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生产劳动)

      26.促进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是(巫术礼仪活动)

      27.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直接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28.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之一绘画,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主题。

      29.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是(审美兴趣,审美品位)

      30.下列关于审美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审美活动追寻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审美活动与道德活动相联系,内在地包含着“善”,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着人的“终极关怀”)

      31.马克思揭示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的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32.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审美主体,审美对象)

      33.下列不属于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的是(体积,旋律)

      34.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曾总结出多种形式组合的形式规律,有(A.多样统一B.整齐一律C.节奏韵律D.均衡对称E.对比调和)

      35.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36.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以其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审美对象更为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其气韵与神貌,下列表现这一主体境界的有(“坐忘”,“非现实化”)

      37.以下著作属于主张巫术说的著作有(《艺术的起源》,《金枝》,《原始文化》)

      38.以下属于审美意识的内容的是(审美愿望,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39.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审美创造有(器物造型,器物装饰)

      40.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主要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下列属于非固定装饰的是(耳环,锥髻,戒指)

      二、重点解析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 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2)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侧重一种冷静的理智的客观的态度,而美学则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参与、体察甚至投入。这也是人文学科的特点。

      4.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答:美学一词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的。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5.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

      答:①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的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根基;②美学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因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马克思是在实践论与存在论的整体框架内统一思考自由问题的。人的存在是社会性存在,决定人类生存自由与否的根本因素是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只有改变现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革命实践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

      答: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实践活动,审美乃是这种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审美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我们的生存之中,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活动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由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从大的方面讲,审美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从小的方面看,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超越现实的有限性,获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人们需要借审美活动来帮助我们摆脱有限性,获得现实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没有审美,人就会缺乏健全、充实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会被扭曲、分裂和异化。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质力量,强调自然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和人的彻底的自然主义,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实的人。而审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审美,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的创造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审美活动扎根于人生实践之中,是我们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整个人类要健全地发展,审美活动这种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

      8.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审美体验的挺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挺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挺高的审美境界。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9.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答:首先,美学自诞生起就从属于哲学,后来美学成为独立学科,从来没有脱离过哲学,直到当代各种有影响的美学流派和思潮都有相应的哲学思想为背景。

      第二,由于审美活动是人类挺高级、最复杂的一种精神活动,而且是具有当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动,需要主体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体在观念世界中尽情游历,以洞悉审美的真谛,这是科学和实验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学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无限意义等整体深层的本源问题,只有靠理性指引下体验、感悟、冥想、领会的哲学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仅包括在理性潜在指导下现象的辨析、鉴赏的体验、本质的审察、灵感的沟通,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论提升,这也离不开哲学思考。因此,美学的核心方法应是哲学的方法。

      10.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

      11.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12.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13.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挺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性与挺高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4.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答: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史上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1)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不足: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2)动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观点。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缺点:第1,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论。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只是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4)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一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从物质性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5.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答: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及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我国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劳动对于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它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挺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即不能完全等同。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中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很显然,生产劳动作为一种功利目的十分强烈的物质活动,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产生出追寻精神性自由王国的审美活动。从物质性的生产活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从这一点看,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16.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答:第1,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和多样的联系开辟了重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第三,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而意识的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的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第四,工具作为人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种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

      17.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

      答:人自身存在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并非所有的功利性观念都能成为影响审美发生的积极因素,只有那种基于人类整体发展和根本利益的功利性观念和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构成影响审美发的的重要条件。从理论上讲,驱动审美发生的可能有多种社会中介因素。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英国闻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巫术活动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巫术活动植根于原始人类渴望实际控制自然的强烈需要;其次,巫术活动由一套独特的仪式行为所组成,它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第三,巫术活动中的行为动作与巫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是用情绪来沟通,而不是以观念来联结。巫术活动是用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因此是最集中地表达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种符号形式。

      审美的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而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第1,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的精神能力。第二,巫术活动独特的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第三,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因此,巫术与原始艺术的相关性,不单单是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某种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术原则与艺术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在巫术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就必须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际过程进行逼真的模仿。这种模仿需要高超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其次,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

      18.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

      答: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己的原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会文化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例如在生产领域中由对劳动工具单纯的适用性要求逐渐向着同时要求劳动工具具有悦目形式的方面转变,就是人的审美需要开始生成和审美意识开始确立的觉醒和发展。促成这一转变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因为只有当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时,他才会把自身的生命活动也作为一种对象。而只有当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生命活动的韵律,意识到自身的创造、智慧和力量,并引起情感上的某种愉悦和满足时,才会唤醒人的审美需要,只有通过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人的自我意识才会真正确立,人才会真正摆脱实用需要的牵绊而仅仅从“直观自身”的角度去把玩对象的形式及其意蕴,从而使审美意识最终从混沌同一的原始意识中分离出来而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审美需要一旦进入人的自觉意识,就会成为人永不熄灭的一种精神追求。因此,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

      19.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

      答:人类的审美活动,最初是与制造生产工具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最初制造工具,是基于一种实用的目的。但是,随着自我意识的开成,当人从他的这种独特的生命活动中观照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从而体验到一种创造的乐趣时,他就不再仅仅拘囿于实用的需要,同时要能动地表现自己、实现自己。从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们就可清晰地看到这种审美创造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演变过程。人类所制作的各种石器工具,不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选材和制作工艺上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技巧和水平。这就证明非功利性的追求视觉形式快感的动机同时支配着加工的行为。换言之,这种生产活动已隐藏了审美的意识和动机,已包含了原始的审美内涵。(如果说,在工具的制作过程中,因受实用需要的制约,人类审美意识的表现还是受到很大局限的话,那么,装饰的发明,就为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20.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

      答:人的自我修饰和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原始人的自我装饰,可分为固定装饰和非固定装饰两种类型。在固定装饰中,这些装饰一旦固定下来,并作为一种习俗和传统流传开来的时候,它就会越来越远离其最初的发生学动机,而被后来的人们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美的标记追求起来,从而使这些装饰手段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而在非固定装饰中,这种装饰一开始就具有名副其实的审美意义。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和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固定还是非固定,就它们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活动来看,都已经远远超越了物质需要的层次而进入精神需要的领域。特别是非固定的体外装饰,更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一种直接表征。

      2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

      (1)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审美需要具有的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规范性的作用;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审美趣味呈现的两方面的特征: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审美趣味的这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的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相对化的观点。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以此可以判断审美趣味的好坏高下。

      2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和特殊性。

      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存在着的人类活动,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的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精神活动,具有更为鲜明的主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特殊性体现在下面四方面: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和对话,是一种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2)挺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挺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3)有限无功利性与挺高功利性的统一。所谓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谓审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审美活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产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态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说,审美的自觉程度和广阔程度就是人丰富的内在本性在现实中不断生成和在范围上不断扩大的一种人化的尺度。

      2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就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因此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因此审美活动由于体现着人生价值而具有价值性。

      (2)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客体自身的属性成为主体需要的价值对象,而主体的需要则是客体自身属性的价值确证。因此,审美活动的展开,既是客体对象被人化、内在化的过程,也是主体审美需要的对象化、现实化的过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主体主要运用自己的审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性,并进行情感体验;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

      (4)审美活动是人挺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24.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

    扫码关注“重庆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回复“押题”获取余下押题资料

    上一篇:重庆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押题资料
    下一篇:重庆自考00015英语(二)押题资料

    重庆自考网提升便捷服务
    4月自考报名还有64
    【请广大考生提前备考】

    重庆自考课程培训

    重庆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